趋势观点/Snapchat推AR「食物扫描」功能找食谱、营养标示 FB停用敏感兴趣标签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TenMax Tobey

焦点一|脸书广告放弃自家归因、核心受众大风吹!移除健康、宗教、性取向、政治等兴趣条件

近期,全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在 Facebook 更名为「Meta」、发展元宇宙事业的消息上;然而,有些对行销人「更直接且立即」的改变,正在发生。例如:脸书在十月悄悄开始采用 Google 的归因数据源,引起广告圈的密切讨论;此外,十一月中官方宣布,将移除部分受众锁定兴趣,以避免歧视、分化等负面效应,也成为广告人积极关注的重要话题。

专注於应用程式的数位广告代理商 Tenjin,於 24 日发布了一篇文章,指出脸书正在「放弃」自家归因的围墙花园。曾经是归因之王的 Facebook,现在正在采用苹果和 Google 的归因数据与工具:由於 iOS 14 与其後版本的严格隐私政策,使得脸书只能遵循苹果的 SKAdNetwork 归因框架,并依赖 SKAdNetwork 回传数据;现在,Facebook 进一步在 Android 装置上采用了 Google Play Install Referrer 的归因数据源,等同宣告自己在归因技术上「认输了」。脸书曾经作为广告技术潮流的领军者,面临隐私意识高涨、第三方数据逐渐失灵,老大哥似乎也必须顺应改变,回到追随者的行列。

Image Source:Facebook for Developers。

另一方面,脸书前阵子卷入各种负面形象的风波,遭指控激化社会对立、破坏用户心灵健康等,对此,官方於本月(11)中旬祭出了一项受众锁定的新措施,表示将删除一系列敏感、私人的兴趣条件选项。这些选项包含:健康(例:世界糖尿病日、肝癌等)、性向(例:婚姻平权、LGBT 文化等)、宗教(例:天主教堂、犹太节日等)、政党与社会议题等。这项政策将於 2022 年 …

第三方数据失灵,行销人该何去何从?揭秘家乐福、亚马逊的「行销指南针」

Image Source:flickr/玄 史生 CC0 BY 1.0

文/TenMax Tobey

零售媒体广告(Retail Media Ads)异军突起,挟大量第一方数据,插旗数位广告肥沃市场,强势主导隐私时代的行销新未来。TenMax 规划一系列文章,伴你先锋前行,及早掌握趋势、做好策略布局。

近年来,隐私保护成显学,随着欧盟《一般资料保护规则》(GDPR)、美国《加州消费者隐私保护法》(CCPA)等法规出炉,公权力开启「限制数据搜集与应用」的序幕;旋即,私部门科技巨头也唱和跟进、祭出相关措施,例如:Google 宣布於 2023 年底前,於自家浏览器禁用广告界赖以为生的「第三方 cookie」;苹果则在去年抛出 iOS 震撼弹,透过「应用程式追踪透明度(ATT)」政策,限制应用程式商追踪用户行为、搜集相关数据的能力,使得 Facebook 等社群巨头,广告锁定与成效归因大受冲击⋯⋯

Image Source:TenMax

「第三方数据失灵的年代,行销人该何去何从?」这也是你心中的担忧吗——毫无疑问,过去,砸钱仰赖「大型媒体第三方数据」以投放广告的时代终成往事;反之,经由用户直接同意而搜集,具高精准性且无隐私疑虑的「第一方数据」将成主宰,跃升为未来五年炙手可热的「行销指南针」。这,正是新零售业者进军广告业务,势不可挡且势在必行的重要原因。

前一篇文章,我们已经向各位介绍零售媒体广告是什麽、为何兴起、有什麽优缺点;还是觉得有点抽象吗?别担心!这篇文章,TenMax 将更进一步,具体透过三个零售巨头实战经验,向各位展示零售媒体广告的运作方式:

一、零售媒体三阶段

在实际进入实战案例前,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零售媒体的进化史:

1.传统零售媒体

透过实体空间,展示线下的宣传与广告。例如:张贴店内海报、邮寄会员 DM、发行纸本型录、开放货架广告版位。

2.零售媒体 1.0

零售商开始往线上发展,并利用数位资产进行广告展示。例如:数位酷碰卷、发送 EDM、开放自家电商网站或 APP 的固定版面、展示型广告版位。

3.零售媒体 2.0

零售巨头开始发展自家的零售媒体联播网,系统化运用自身拥有的巨量第一方数据,进行站内、站外的资料变现,零售媒体广告进入程序化购买。例如:站内/站外程序化购买、程序化 …

触及率降低就得狂投广告?掌握社群的「真实本质」 网路行销其实不用花大钱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SOHO/ 小六小姐

『社群』的本质

回归社群的本质,那是通过我们的对话、沟通、表达,所吸引而来的聚众,带有一种凝聚、向内稳定的力量。聚众基於「信任」,让我们(传播者/创业者)无须时刻地「去证明」我们值得信赖,进而能专注地进行自己的事,带动信任的流动。这些信任的链接,中心是锚定在我们散发出的言行举止。

来到网路的世界,社群的性质仍然没变,改变的只是「工具」。这个工具(网路),协助我们打破空间的次元壁,无远弗届的沟通、对话与宣扬,将我们的声音带到更遥远的地方。然而聚众的效果,就像星空般星星点点散落各处,直到聚的力量越大,发出的光就融合在一起,更亮更耀眼。

---

我有一家客户是做宠物美容,因为信任的缘故,将网路行销交至我手上。起初我给了一份报价单,报价结构是每月例行的基本费,再另外加上服务费,如有月例外的个案,则会加收个案费用。

客户没被我的基本费吓走,仍然把合约从一间行销公司,移到我这「一个人」的工作室。不是因为我开的费用更低廉(事实上价格差不多,但我愿意提供出的服务明显更少,仅围绕在我擅长的文案,其他制、投放,都因为我自己非专业而不愿收费。)但他们的坚持合作,反而吓得我专程从台北驱车前往台中为了「主动降价」。

当时的起心动念,就是察觉到或许有些小店的经营者,其实未曾留意到「网路行销」其实可以做得更轻盈,甚至根本毋需付出大额费用。而他们的坚持合作,竟然也是出於觉得我是个能帮他们用心维系的对象。

Image Source:unsplash

主动降价,视实际需求收费

这很反直觉吧!但我真的就这麽做了,而且是专程。

收费的背後,要视实际的需求,而这个需求不单单出於经营者的愿望,更多的是要为他们看到经济结构中,他们是否真的能取得这麽相应的资源与维持利润。

作为区域性的宠物美容店家,我在他们店里待了两小时,一小时洗一只狗,两个人又洗又烘,收费500元,摊提一个人时薪250元,还要再看租金与设备的摊题费用,加上一个付出的时间单位难以叠加获利。付出劳力所换来的点滴收入,那一点一滴,我都跟着同理备感艰辛。

他们的良善,使我自愿自动降了不少费用,不是为了讨好、更无需被感谢,只是我觉得这样更合理,我赚的心安、我赚的不会生出另一个「业」。我就想着宁可不接,要是接了,也要合理。少花费在我这的费用,可以让他们至少多几天不会做白工,真正省下来的才是收入,我衷心祝福他们能扩展而且健康。

但基於相互尊重,我虽有同理也不是做公益,该收的例行费用、个案费用,我则一样收取。包月基本费是确保我在合作期间,有个基本底薪,每月维持少少的几间客户的稳定安逸结构换取生存。因为不断波动流进的案子,总会让心躁动不安,要花更多时间才能静下来,那样的成本更大於收益。

不断增加广告投放费用,真的是必要的吗?

行销公司的费用中,实际收入他们自己口袋的其实很低廉,但总体费用仍然很高,因为费用都花在广告投递了。

客户告诉我,因为行销公司说触及率降低,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增加投递费用。一方面这费用不是进广告公司口袋,所以索取得也心安,但没人去反思,这真的是必要的吗?

Image Source:unsplash

如果你的产业(创业)明显是区域性质,你的客户来源就受区域限制。那麽你真的也该回头思考,你是真的需要不断增加(网路)社群行销的广告投放金额吗?答案很明显:不用啊!

有人会开超过五公里的车,送宠物去美容吗?

以我的客户宠物美容为例,社群需要做到的就是让区域邻里有机会认识到这间小店,心力与资源就多放在实体、关注在日常真实的互动就好!而我真正的价值是把经营者真实的善念,传播接引到这个世界让更多人看见。为了这个善,他们多做了许多事、有许多的坚持,我只是开启一道窗,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真正的用心,因此素材非常朴素,就像他们自己的口说、手作一般,无需过度的商业包装与炫技,更没有太多我的「文学系」影子。

他们需要的,是把投放资源锁定在区域投放。社群经营对他们而言,比起包装,更像是形象窗口,偶然有客人留意到他们,来到社群中就能看到他们日常坚持的琐事,还有底下跟客人最真实的互动。这些才是真实的,不是「经营」更不是「行销」,而是真实。

回到社群的本质,做自己的事,网路是个好工具,但不要被反客为主的勒索。

即将到来的元宇宙,其实也跟现在生活不会有太多差异,虚拟扩充实境 VR眼镜 甚至完全不可能在这几年普及,概念热与市场热还存在巨大落差。其实更多年前我们都体验过了我们的元宇宙:模拟市民,只是那里少了交易等复杂性。

科技在变,不变的仍是我们的当下,我们的念头与选择,别慌匆匆的忘了这个「真实世界」。本质始终没变,原点仍在那里,但我们需要回到原点思考一下再前行。

行销焦点/NBA、TikTok都在疯「联网电视广告」!脸书如何让年轻人回心转意?

Image Source:Meta

文/TenMax Tobey

焦点一|数位广告市场历经史上最快成长,CTV 广告前景看好

广告盛世再临、电视广告将写逆袭神话?WPP 集团旗下媒体投资管理公司 Group M,在本月初发表 2021 年广告收入报告,预计全球广告业总增长率上看 22.5%,而「数位广告」更将占全球广告总收入的 64.4%,年增长率有望攀达 31%,将成为广告史上增长最快的广告类型。纵使疫情席卷全球、百业萧条,广告市场意外地不如想像中那般糟糕;而大众担心取消第三方 cookie 与隐私政策的改变,将影响广告主意愿、减少广告支出,Group M 官方表示,此论点并没有数据支持,追踪政策或许会导致支出转移,而非减少或增加。

报告更指出,电视是仅次於数位广告的下一个热点。全球年增长上看 11.7%,预测约有 170 亿美元广告预算将投入联网电视(CTV),更看好五年内,预算将翻倍成长。归功於疫情期间观众人数激增,全球 CTV 收视率目前占电视总消费量的 24%,高於去年同期。欲知 CTV 的近期发展?赶紧接着阅读下面的焦点二!

Reference:GroupM: Digital Advertising Experiencing ‘Fastest Growth In The History Of Advertising’GroupM ad …

王力宏前妻李靓蕾的核弹级发文,为什麽能写到大家忘了公投?她赢在这 5 点!

Image Source:facebook/王力宏 Wang Leehom

文/洪雪珍

昨天一早我出门投票、去探望母亲,接着准备下午的斜杠同学家族聚会,一刻不停歇,完全不知道在四大公投之外,有条新闻炸开了。後来听到大家在谈,才扒手机看17日深夜在微博这篇近5千字的长文。看完之後,学生转来作家蓝白拖写的一句:「千万别惹了聪明又会写字的女人」,心有慽慽焉。

已经有些作家评了这篇发文,都称赞好文,才具有这麽强的毁灭力。我在媒体担任主编多年,这3年也教自媒体写作策略,熟悉读者的心理状态,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这篇发文为什麽像丢了核弹似的震撼,也许你就更能清楚地知道平常在fb或blog看发文,什麽文章会被疯狂分享、什麽文章会被滑过不读。

以下有5点,让你看见写作的力量:

1. 颠覆观点

王力宏出道26年,顶着名校光环,会弹钢琴与唱歌作曲,完全符合华人社会最喜欢的形象2个关键字:会念书、有才华。还有他长得清秀斯文,永远浅浅的笑、轻轻的说,不抢镜头,谦冲为怀,得体有礼,无一不在强化他的优质形象。

当大家一面倒向王力宏,在他8年前宣布结婚时,粉丝心碎了,想的都是「她凭什麽」,李靓蕾被起底,整个人物设定大抵是朝向污名化发挥各种想像。再看看这次离婚,连具有声望的电视台跑马灯都写「王力宏切了李靓蕾」,请注意不是写「离了」,而是「切了」,完全反映出大家的堵烂,不爽李靓蕾很久。

接着,所有的诋毁与攻击排山倒海袭来,李靓蕾忍无可忍,发了这篇长文,其实主要是做了一件事,告诉大家,王力宏不仅不是大家想的那麽好,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坏。这就是此文最成功的地方,颠覆我们一般人长久以来的观点,提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大家被震慑住了……心想:「怎麽会差这麽多!」

Image Source:facebook/王力宏 Wang Leehom

2. 内容定位

李靓蕾心里清楚,跟王力宏结婚,拥王力宏入怀,是怀璧有罪,是粉丝最大的痛!而她的外表虽美,却不是华人社会喜欢的好媳妇模样,使得她莫名其妙一路黑到底。可是时代在改变,有很多女性受教育、有主见,想要自我实现,追求家庭之外的事业成功。她的内容定位就锁定这群人发话,对象明确。

再下来她用这些人能够感同身受的概念说话,包括她原来有好学历、高薪工作,可是这一切都放弃,走入家庭。在丈夫希望有很多孩子的期待下,一个接一个连生3个,从20几岁到30出头的青春年华,就在怀孕、生产与喂哺孩子之间度过,并且强调丈夫经常数月不在家,是她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个过程。

这种事业与家庭的抉择,是现代女性的痛点,知道为了家庭放弃工作是多大的牺牲!相比於李靓蕾无私的奉戏、无我的付出,先生却是不间断地约炮与召妓。看似奔波於各个城市出差工作,好像辛苦万分,却是各地都有「这样的朋友」。如此高反差,很多女性都曾经经历过或耳闻过,这个指控一击就中!

3. 感性诉求

李靓蕾长年在美国就学与就业,个性外放、外表艳丽,在华人社会并不讨好,於是她在写文时,一起头就采取感性诉求,并且拉高高度。她不是来泼妇骂街,也不是来泣诉当可怜女人,而是用感性口吻邀请所有女性给她力量,她则是用个人经验来分享,带领正在面对相同处境的女性可以有什麽启示与作为。

比如第一段她写:「我想先让你们知道,也许对你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对我来说意义很重大。谢谢你们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力量。」你有感受到她是在邀请,而不是低姿态的乞求吗?感性却不卑不亢。

紧接着第二段写:「写这封信是我做过最困难的决定…人生真的很不容易。我想,也只有这样勇敢坦承的面对,一切才能归零,我们才能有各自有重生的机会,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带给深陷其中的你或是即将要踏入这个旅程的你一些省思。」你有感受到她的为难与勇敢,以及大方的分享吗?显示她感性而大器。

Image Source:facebook/王力宏 Wang Leehom

4. 举证历历

这就是说服力所在!前一阵子三级警戒,王力宏与朋友相聚,没戴口罩并上传,虽然因为王力宏答应缴交罚款,新闻很快落幕,但是这个画面已经深印大家心中,因为「哇,名人吔,原来这就是他们的社交生活」。李靓蕾在文中没有明指这件事,但是大家都知道在讲这件事,也就被说服,相信果真有其事!逼得其中有名女明星跳出来澄清,但是这当下你会信谁呢?

另外中国大陆另一位女星也被点名,媒体马上上山下海把她和王力宏合拍的照片都搜出来,有为证,不就指证历历吗?虽然两人只是合照,大家已经开始无限想像,越看越像真有那麽一回事,再加上媒体的移花接木,不信也难。我们都有个常识,遇到有人指控会说:「那你拿出证据呀!」写作白纸黑字,尤其要举证,免得吃上官司。

5.

李又宗/快狠准李靓蕾 V.S. 慢半拍王力宏:两人的养成背景,决定了公关反应差距

Image Source:facebook/王力宏 Wang Leehom

文/李又宗

这出让全华人圈都震惊的「王炸」大戏,就在王力宏道歉,并接受女方所有离婚条件下落幕,相关事件报导已经很多,为了避免大家疲劳厌倦,我们直接切入重点。

综观本次事件里,李靓蕾发文都相当快狠准,不管王家人、BY2的YUMI、徐若萱如何出招,李靓蕾都能在第一时间发文打脸,并附上相关证据,再次证明了网路世界里只要用心,并符合有有真相的原则,前妻也能推翻大王。

而王力宏就让人跌破眼镜了,整个事件中,反应荒腔走板,甚至当王爸爸以80岁高龄,用着不合时宜的亲笔信,表露出「王力宏都很乖,都是李靓蕾让他陷入痛苦地狱」,舆论再次炸锅,也间接证实了李靓蕾所言不假。

当前妻发文了,王力宏没发文;BY2的YUMI发文了,王力宏没发文;徐若瑄发文了,王力宏没发文;爸爸都发文了,王力宏还是没发文;前妻战到遍地烽火四起,王力宏就是不发文。

王力宏唯一反应最快的动作,就是在事发後24小时内迅速回台,这是他在本事件里做过最正确的事情,因为李靓蕾曾提到,她在16岁时曾被王力宏深夜约过,所以王非常有可能在大陆也干过一样的事,而不要忘记,跟未成年人发生关系是重罪,不久前吴亦凡就是因为这样被抓去关的。

▲仁爱路「吾疆」

Image Source:Google Maps

终於,王力宏贴出第一篇道歉文,却因为避重就轻、毫无诚意、加上整封信缺乏逻辑、错字连连,让舆论又再次炸了锅,网友们纷纷笑道,原来王力宏年赚好几亿,却连公关公司都请不起,以致最终满盘皆输。

李靓蕾的强悍与快狠准,给网友留下深刻印象,纷纷封她为「蕾神」;反观王力宏的「拖」稿演出,也让我们发现,原来20多年来的暖男,到头来是渣到不行的渣男,形象全毁、代言尽失,就算王没有宣布暂时离开工作,预计五年内他也是爬不起来的。

双方反应快慢之别,是两人从小所受教育不同:李靓蕾200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读,获得工程理学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攻读EMBA硕士,毕业後进到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JPMorgan)公司任职分析师。金融市场迅速且多变,在这样的职场,李靓蕾必须随时快速应对,并时时刻刻留下证据以保护自己。

王力宏则是拿了柏克莱音乐学院硕士学位,从小接受艺术与创作训练的他,早已习惯了慢慢打磨作品的方式。王力宏今年46岁,严格来说已经是上个世代的歌手,在那个年代,ABC跟中文不好反倒是优势,资讯不流通,买张唱片都要去玫瑰唱片排队,艺人形象有人代操、娱乐版面有价码、连榜都可以买;如果出事,演艺圈的某哥某姐可以帮忙压新闻,只要钱到位就好。

Image Source:facebook/王力宏 Wang Leehom

但是看看现在人手一机的网路世代,人人都可以上网发文,投稿媒体也就分分钟的事,像王力宏脸书粉专的第一篇道歉文,短短不到十分钟,竟涌入了近万名留言。这个世代里,什麽哥什麽姐都没有用了,因为一切都来得太快,小编们也都养成了秉烛守夜蹭流量的习惯,新闻根本压不住,常常一夜之间,世界就改变了。

所以网红会崛起,便是结合了快且真的风格;又因为在网路里太容易留下证据跟痕迹,手机敲两下萤幕就能截,人人都能爆料,虚假人设崩盘,也就早晚的事,王力宏不会是唯一,差别只在这位盖世英雄包装了20多年,终究因为迷恋镜花水月,犯了花田错。

2021 行销趋势总回顾:隐私保护升级/元宇宙、新广告载体崛起

Image Source:Meta

文/TenMax Tobey

跌宕起伏的 2021 来到了尾声,这一年,疫情持续笼罩全球,台湾也面临了 COVID-19 爆发以来最大的挑战,所幸,全民齐心抗疫,顺利让日子复归平稳;不只日常,数位行销与广告界,许多改变也正在发生,整体产业随之调整,实践「危机就是转机」的真谛。

2021 年,数位广告摆脱疫情阴霾、谷底重生,迎来史上最大成长,其中,人们待在家中的时间拉长,大幅带动了联网电视广告份额成长;线上购物盛行,加上隐私政策日渐收紧,则使第一方数据驱动的零售媒体广告应运而生;社群方面,Meta 发出了元宇宙的第一声枪响、TikTok 则持续用短影音引领世界,在物理距离无限拉长的今时今刻,试透过数位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连结。

年末时节,TenMax 陪伴大家,一同回顾 2021 年数位行销与广告科技的重点趋势:

隐私保护持续升级,行业寻求新追踪工具

隐私保护已是数位广告界的首要课题,尤其 Google 於 2020 年抛下震撼弹,宣布将逐步於浏览器中禁用第三方 Cookie,引起业界一片譁然;即使 Google 於今年 6 月宣布,将延後第三方 Cookie 退场大限,从 2022 年初推迟至 2023 年底,第三方 Cookie 仍注定走入历史,使得「饼乾替代方案」成了产业内热门的话题:

1.Google 积极开发自家隐私沙盒

第三方 Cookie …

NIKE新商标插旗元宇宙、Gucci卖VR鞋款!实体品牌「虚拟化」哪里能穿?有何商机?

Image Source:facebook/Nike

文/陈建钧

在Facebook宣布改名Meta,浩浩荡荡进军元宇宙(Metaverse)领域时,Nike也悄悄地为这个虚拟世界做好准备,提出一系列的商标申请打算未来销售虚拟球鞋、运动杉等新商品。

申请多个商标进军元宇宙,Nike虚拟球鞋可望推出

美国专利及商标局资料显示,Nike在10月底接连申请了7个商标,包括Nike及其标志性打勾Logo、宣传语Just Do It、Air Jodan及Jumpman等,目的便是为了未来在元宇宙世界中销售虚拟的Nike商品。

▲Nike再次申请了包括招牌Logo、Just Do It口号等商标,被披露即将推出各项虚拟商品。

Image Source:unsplash

根据《CNBC》报导,有相关人士透露,Nike已经将元宇宙设为他们的优先事项,消费者可以期待未来几个月内,Nike可能会陆续推出虚拟商品。换句话说,接下来Nike有可能会与游戏或社群平台合作,推出Nike品牌的虚拟球鞋、运动衫等商品。

商标代理人乔许.戈本(Josh Gerben)表示,Nike再次提出申请是为了在新时代保护他们的商标权,避免有心人士钻漏洞冒名在虚拟世界中销售Nike品牌商品,同时也代表他们认同元宇宙的概念。

不过显露Nike进军元宇宙野心的,不只这一个消息。除了再次申请商标外,Nike近来发布的职缺中,还包含了「鞋类虚拟材料设计师」,以及其他的虚拟设计职缺,同时职缺介绍中也直白地透露,该职位隶属於数位产品创造部门,将聚焦在推动数位及虚拟革命。

▲Nike先前也与Roblox合作,让其球鞋在游戏世界中登场。

Image Source:youtube/Roblox

实际上,Nike对虚拟世界早有过涉略,被视为元宇宙先驱的Roblox及《要塞英雄》等游戏,都曾经与Nike合作,让Nike的招牌球鞋在游戏世界中登场。先前Nike也申请了运用NFT认证运动鞋的专利。

实体商品「虚拟化」成趋势,各大品牌纷纷踏足数位世界

元宇宙的其中一个特点,便是用户将在虚拟世界拥有自己的化身,理所当然化身会需要各式衣装,这也是为何Nike开始行动,希望能在虚拟世界挖掘出新商机的道理。

但不只Nike这麽想,Facebook先前也暗示会与Shopify建立长期的夥伴关系,声称非常期待能够共同探索在元宇宙中销售实体及数位商品的可能性。财经媒体《富比士》指出,Facebook宣布更名当天,美国连锁超市H-E-B也同步描绘了在虚拟世界中逛超市消费的展望。

甚至有品牌早已经采取行动,美国服装品牌Ralph Lauren今年就与韩国社群平台Zepeto合作,销售数十款虚拟版本的服装、帽子、眼镜等商品,甚至还打造了虚拟版本的旗舰店、行动咖啡车。

▲美国服装品牌Ralph Lauren先前就与韩国社群平台Zepeto合作,推出数十款虚拟商品在平台上销售。

Image Source:youtube/Ralph Lauren

Ralph Lauren数位长爱丽丝.德拉亨特(Alice Delahunt)指出,拥有2亿用户的Zepeto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元宇宙,为用户提供了上百万种虚拟商品,「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

今年初NFT掀起浪潮时,奢侈品牌Gucci也与科技公司Wanna Fashion合作,推出了虚拟鞋款Gucci Virtual 25,让用户能够在Gucci的App上,以11.99美元的价格买下,并在VR Chat、游戏平台Roblox等各个虚拟世界中使用。…

大润发、家乐福接连出售!法国量贩店为何纷纷出逃亚洲市场?分析师:背後问题出在这

Image Source:flickr/玄 史生CC0 BY1.0

文/台客J

近来在台湾的零售市场,爆炸性的新闻频频:先是法商欧尚把手上台湾大润发的股份出售给全联;接下来又传出法商家乐福计划出售台湾事业,吸引了包括合作股东统一、远东集团、Momo以及数家私募基金的兴趣。不少网友纷纷哀号,到底台湾的零售市场出了什麽问题,要让外商接二连三的撤离呢?

虽然台湾的零售市场我并没有太熟,但身为一个cover欧尚和家乐福这两家法国超市的分析师,想说趁这个机会,来从「法国」的观点来看,为什麽这两家法商要接连卖出台湾的事业体。

首先让我们来讲讲已经发生的case,也就是法商欧尚。欧尚虽然对台湾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他可是法国市占率第五名的超市,是由Mulliez家族持有的私有家族企业。然而,近年来因为法国超市大环境和本身营运的一些问题,使得营业额持续下探。

Image Source:台客J

●欧尚为什麽要卖掉大润发?

但是欧尚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最主要有两个问题:价格战和消费者习性的改变。

下面这张是法国各大超市五年来市占率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欧尚(Auchan)的市占率从原本的11.5%,掉了超过两个百分点到9.2%;而失去的市占率,基本上都是由独立超市如E.Leclerc或Intermache(Les Mousquetaires)吃下,这些独立超市在近几年的法国超市市场无往不利,而其主要的武器就是低廉的价格;而欧尚的强项,也是其主要的营收来源是量贩店,但是量贩店营运的成本较高,导致於欧尚没有办法把其定价降低,来抵挡独立超市兴起的价格战,也因此丧失了大量的客户。

Image Source:台客J

除了价格战之外,消费者习性的改变,也让欧尚相当头痛。下面这张是欧尚的竞争对手家乐福在法国同店营收成长率,我们可以看到,量贩店的成长率,在这几年来一直是所有店种中表现最差的:这也就是说,量贩店在法国不再受到消费者的偏好。这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更习惯频繁地做生鲜食品的购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一条龙」的量贩店模式,受到不同品项的多元通路的挑战。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买电器、日用品,到社区超市或便利店买生鲜,以往可能一个礼拜到量贩店一次,满足所有购物需求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

Image Source:台客J

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欧尚在法国几乎被打到要趴掉的情况:营收下降和少的可怜的现金流量,加上相当可观的负债,让欧尚在2019的时候,接近要被信评机构S&P降为高风险债。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信用评等跟营运表现,欧尚除了发表重整计画Renaissance,也开始大甩卖旗下的各项事业体,来筹措重整计画所需的资金以及降低负债。而其中最重要的出售案,是在2020年时宣布将其中国大润发的股份,以接近30亿欧元(将近千亿台币)卖给阿里巴巴。

该出售案的确稳定了欧尚的信用评等,也提供了重整计画需要的银弹。然而欧尚的重整计画看起来成效缓慢,最近又传出想要藉由SPAC上市和有意并购家乐福的消息,看起来整个公司的策略面和执行面的问题都不小。加上现在又把台湾大润发卖掉来换现金,说实话看起来真的是不太妙。

●家乐福卖掉台湾资产,其实不奇怪

至於另外一个主角家乐福,故事就有些不太一样。虽然家乐福和欧尚一样,在法国面对了独立超市的价格战跟消费者习性改变的挑战。但由於它的量贩店比重较欧尚低一些,所以冲击相对来说稍微小一点。可是这并不代表家乐福的日子好过到哪里去,营运的表现相对来说还是颇糟,所以公司找来新的CEO Alexandre Bompard,制定了一系列的重整计画,包括更重视生鲜、提高电商能力等等。

虽然目前看起来,重整计画的成效还算可以,但是股价仍然低迷,因而吸引了加拿大公司Alimentation Couche-Tard的收购兴趣(虽然马上被管到海边的法国政府挡掉),想必CEO近来的压力势必很大,也因此宣布加速进行portfolio review,要考虑出售其视为非核心的资产。一来必须藉由出售资产来提供转型(装潢)所需的资本,二来是今年初决定花10亿欧元买下Walmart的巴西资产也需要现金,所以这时候传出要把家乐福台湾卖掉,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看到不少台湾网友说,家乐福台湾应该蛮赚钱,为什麽要卖掉呢?主要大概就是因为,在法国母公司眼里,台湾已经被视为「非核心」的资产了。

Image Source:台客J

看完上面这张,大概就可以知道家乐福法国母公司在打什麽算盘了:虽然近年来台湾的同店营收成长率都很稳定,但怎样都没办法超过2%;反观巴西的同店成长率,硬是要比台湾高了不止一个等级。这样看起来,家乐福花大钱买下Walmart的巴西资产,却决定要甩卖掉家乐福台湾,在目前公司资源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应该算是一个蛮合理的决策。不过也因为家乐福目前的情况没有像欧尚那样火烧屁股,想必台湾家乐福的出售价格,应该也是会比大润发硬一点。

●Omni-channel多元通路

最後我想要来讲一下,这两家公司的重整策略中,都非常强调的 Omni-channel,也就是多元通路。

Omni-channel应该算是近年来零售业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像是亚马逊买下Whole Foods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Omni-channel除了许多人常常讲的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外,多元店种(像是超市和量贩)和不同产业的连结,其实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为科技的进步更加零碎化,需求也更加多元。如果像欧尚依靠单一的通路,市占率很快的会被不同的通路竞争者吃掉(无论是线上或线下)。

而Omni-channel更会产生不少营收的synergies,在荷兰很好的范例应该是Ahold集团。Ahold旗下拥有AH超市、药妆店Etos、卖酒的Gall&Gall还有荷兰亚马逊Bol.com,这样多产业和多通路的生态系,让集团产生了不少营收synergies,下面是一些简单的例子:

◆线上的Bol.com利用AH超市当作取件点,可以为AH超市创造人流

◆AH超市的和Bol.com的delivery …

NFT该如何卖?媒体、KOL怎麽谈?1篇乾货、2个专案带你入门NFT艺术行销!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陈禾颖(织田纪香)

启动NFT事业发展之後,半年内我们做了两个案子,一个是无敌铁金刚NFT,选择跟全球最大交易所币安的币安NFT上架,另一个则是走完全不同的路,我们只做创意、设计、包装,其他事务则交由外部团队处理。同样是NFT专案,为何会有两跟不同的抉择?关键影响要素在於「行销」。

我们跟币安选择合作後,请对方提供一些「受众资料」以及「专案成效」,从中得知,币安的受众族群来自於俄罗斯、中亚、欧洲、南美、北美等地,详细的比例数字不能透露,但按照币安提到关於自身的流量时,他们对於每个案子的成效信心不低,也因此在币安的公司集团发展上,有旁支衍生相关企业,组建了个生态系,可以为他们想要争取的专案,或是自己做的专案,有个很好的品质把关。

想成台湾的啧啧群募,有PM在协助专案团队作群募就好,只不过啧啧PM是在帮忙给行销或专案的建议,而币安的衍生企业是可以为他们觉得能做的专案,直接从设计、包装、文案、行销、公关、活动、社群、二级市场、宣发素材等做统包。此次无敌铁金刚NFT,因为大多事情我们自己都做完了,所以币安那边的工作相对简单,币安的人也很佩服我们这样一间小公司,竟然完成一个以国际发行为单位的大部分工作。

至於另外一个NFT专案,我们只做创意与设计,其他就不做了,前面提到差异点是来自於「行销」。现在NFT热热闹闹的,也会出现专业分工的组合,例如我们另外一个案子只做创意、设计,但行销、技术就由另外的两个团队完成。而这边提到分工的行销团队,其执行脉络比较像是「操盘」,跟传统理解的「行销」是不同的。分工後的收费模式有「买套」与「抽成分润」,比较特别的是买套,有些专案质感很好,一口价喊到20万美金、30万美金买断的大有人在。

「我认为的行销跟NFT行销,是一样,但又可以说完全不同。」

半年多来,最痛苦的大概就是这回事吧。我跟团队间在讨论、思考NFT的行销时,遇到最大的障碍与挑战,不外乎就是「以传统世界的行销,来看待NFT世界的行销。」认知有错吗?没有。因为按照传统世界的行销,只要找对受众、用对行销诉求,基本上还是能带来一些效果,可是按照我过去熟悉的做法,我有可能会做到「跟全世界广大的消费者沟通到,让全世界多数大众知道有无敌铁金刚NFT这个专案,但是不是真能触及到有能力购买的人,这是个问号。」

Image Source:acg.space

◆NFT行销,到底该怎麽认知?

在做NFT行销时,我们会遇到很多难以确认的抉择,例如找来的KOL是要找一般大众都理解的人,还是只找「币圈相关KOL」?再者,选择跟什麽类型的媒体合作一样不易判断;除外之外,经营社群的方法不是脸书小编那一套,得稍微有套路等,都是在行销认知上的建构,会需要调整跟变化之处。

会有上述疑惑是「受众本身如果连购买虚拟货币的意愿不存在,那是绝对不会购入NFT,所以判断受众有没有购买虚拟货币成了必然条件。」

因此,以选择KOL为例,答案当然很容易推导到「币圈KOL」身上。但,币圈KOL是谁?谁是我们要找的人?哪些人才是具有消费影响力的人?这问题很容易回答,可也不容易。例如,余文乐是KOL、麻吉大哥是KOL、林俊杰是、王力宏是、周杰伦也是,他们都有买虚拟货币并且购入NFT之经验。这几位在近几个月的询问跟旁敲侧击下,大概知道他们会买什麽,或是不会买什麽,相对合作不是那麽好谈,站台价码很难标,但如果送的NFT他会喜欢,那就另外一码事。

◆NFT行销里的KOL是什麽样的人?

明星、企业领袖,具有相当跟随者与言论影响力的人,都可以说是。但这些人,不是花钱就可以找,通常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因此他们会买自己想要的,也会做自己觉得要的,要帮别人站台,难度非常高,可以说是几乎很难做到。但真要找KOL的话,有哪些地方能找,如果纯粹就台湾这地方?以下是我们经历过一大轮,大概得出的极端结论:

a. 股票老师投资社团

b. 教你发大财的社团

c. 增加被动收入社团

很诡异是吧?怎麽都是那种「看起来好像会拐人骗钱的那种社团?」基本上,那些社团少说都是上万人组成,然後由少数掌控资讯的人在报明牌、报赚钱管道的方式。举这例子是用极端一点的说法,因为在台湾这边,大家想赚钱的慾望很强烈,因此只要「话术包装得好」再加上「有实际执行对策」,那些投资KOL要去带风向,甚至是带来一波预购热潮,不是不可能。只不过,这里面最大的风险是:「反被对方利用,以奇怪、诡异的方式乱放消息,打算先收一波钱後就跑路的人」,这是绝对要提防的地方。

正经一点,有没有哪些KOL能选择?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从Twitter下手,大量去找国际之间知名谈币、谈NFT的KOL联系,询问他们有没有意愿合作,期望藉由他们的影响力,还有转介绍,可以让我们的专案触及到广泛又精准明确的受众身上。因此在KOL的选择上,我自己的开发经验是这样:

a. 透过脸书币圈、NFT社团去找KOC

b. 透过区块链、币圈媒体的作者,Google下去去查周围社交圈

c. 透过关键字去查区块链与币,发文量较大的人

这些KOL、KOC基本上只要找得到,然後团队以「最大诚意」方式询问,合作机会是蛮高的,只不过纯粹给钱的诱因不高,可以给到虚拟货币、NFT之类的,反而会是跟他们缔交合作机会较高的选项。跟这些人的合作,与一般网红不大一样的地方是在於「转发、给一些评论、要一些观点」这样就够了,不会像是我们做啧啧还得拍照片、拍开箱影片之类的,他们的最大影响力跟号召力来自於「意见」,所以能获得好的「意见、评论」对NFT专案来说,是可以带来不小的加分。

Image Source:opensea

◆也是有NFT行销在饭店举办投资发表会

按照前面提到的社团,有一群人会掌控所谓一大票的「下线投资户」,讲白点就是散户。这些散户会到处找投资标的,而前几年币圈的热潮稍微冷静过後,最新状态是一窝蜂的转移标的到NFT上。因此,近期会有人透过NFT名义,在那些社团里招人,将人们招一招到饭店办个说明会,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讲一场「让大家都有机会赚钱,现在入场价格好,晚点入场剩烦恼」。在这类实体活动之中,会有资金盘的人出现,他们会在里面扮演洗会员或是收潜在会员的工作,但通常没人会知道哪些人是资金盘来着(博弈圈、炒地皮人比例高)。

线下实体活动,透过口耳相传的影响力,在「贩售概念性金融商品」上,说老实话有其厉害的地方。讲难听一点,这类行销就跟老鼠会里的直传销没有两样,只是在「说商品厉害的人」是不是够厚道,有无过度吹捧,讲出来的东西离真实有多远罢了。

我自己也会看到有一些很荒唐的说法,例如现在提早购买某NFT商品,会有将近2000%的报酬等话术。这类说法,某种程度跟赌虚拟货币会不会暴涨还蛮相似,可是现在有了NFT,有了很完整的社群经营,还有一套Roadmap再搭配发币,做GameFi等,是可以说出一套非常具有说服力跟吸引力的东西。

只是执行团队能不能做到,这也是常常会在设计Roadmap跟时程上,彼此都可能「是一团迷雾」的状况中,且战且走,到最後有没有办法产出,甚至造成信心危机,均有可能。我个人是不倾向一开始饼画的太大,後面资源跟执行没有跟上,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纠纷。毕竟,生意要做得久,还是做多少、说多少,有信心多少,那就提到多少就好了,不然过度承诺,只会伤害整个市场。

◆要拿白名单得送些什麽东西?